目前临床常用睡眠卫生教育和药物治疗作为慢性失眠最常用的方法,但指南并不推荐将睡眠卫生教育独立作为慢性失眠症的一线治疗方案,而是应作为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本次指南也提出应以CBT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一线治疗方法。
CBT是一种侧重管理睡眠特定思想和行为的多阶段、多组分治疗方案。其行为组成包括
限制睡眠疗法(减少在床上等待入睡时间、改善睡眠效率);
刺激控制疗法(增强睡眠环境与睡眠之间的关联、建立一致的睡眠模式);
放松疗法;
睡眠卫生教育。
一些系统综述认为CBT较某些药物相比更有效,尤其长期来看,CBT可以同时减少药物导致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尽管CBT为一线治疗,但对于不愿意接受CBT治疗或CBT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采用药物干预。
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建议以使用短效药物为主,如低剂量的多虑平、非苯二氮卓类的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如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
与以往临床经验不同的是,本版指南并不建议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慢性失眠。该建议是基于4个质量尚可的系统综述得出的。以上研究均认为与安慰剂相比,尽管苯二氮卓类药物可改善睡眠效率、入眠时间、睡眠质量、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时觉醒,但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依赖风险,在老年患者中还会带来跌倒、认知障碍、低通气以及神经肌肉疾病风险,副作用远远大于获益,因此不作为推荐药物使用。
此外,指南也不推荐使用曲唑酮、抗组胺以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慢性失眠。一项系统研究认为曲唑酮相比安慰剂尽管可以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但在入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时觉醒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另考虑到曲唑酮的诸多副作用,指南不认为曲唑酮会带来临床获益。抗组胺类药物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超适应证的镇静作用,但由于并无相关临床试验作为理论支持并不能将这些超适应证的药物作用来治疗慢性失眠。
图片来自东方IC
文章来源 : 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嵘
本文为健康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码关注
壶健智康公众号